复制

ㄗㄜˊ zhài ㄓㄞˋ

卷六貝部共11画
说文解字

卷六

貝部

11画

U+8CAC

側革切

𧵩

責的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六下反切側革切頁碼205頁,第13

𧵩

異體

𧵩求也。从貝朿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二反切側革反頁碼525頁,第1行,第2

𧵩求也。從貝朿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責者,迫迮而取之也。《史記》:李斯殺二世爲督責之政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六下反切側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1124頁,第4許惟賢496頁,第5

𧵩求也。

段注引伸爲誅責,責任。《周禮・小宰》。聽稱責以傅別。稱責,卽今之舉債。古無債字。俗作債。則聲形皆異矣。

从貝。朿聲。

段注側革切。十六部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求也,討也。所討之物為責,今為債字(以動詞為名詞)。

求也,討也。所討之物為責,今俗作債(以動詞為名詞)。

白话解释

责,催债。字形采用“贝”作边旁,“朿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殷甲骨文有從貝、朿聲字,金祥恆先生始隸作責。唯字只用為方國名,與責任、責求意無涉,更與債、績等用法無關。周金文亦有相同字形,字已隸作責,讀為積〈旂鼎〉,為蹟〈秦公簋〉。戰國《郭店簡‧太一生水》亦見責字,唯屬殘詞。篆文才明確有責求意,從貝、朿聲。《說文》:「責,求也。」段注:「引伸為誅責、責任。《周禮‧小宰》:『聽稱責以傅別。』稱責,即今之舉債,古無債字,俗作債。」隸書字形承篆文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楷書字形則可上溯戰國文字。

責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404頁,第11字
2陳昌治本第518頁,第9字
3黃侃手批第402頁
4說文校箋第259頁,第15字
5說文考正第251頁,第17字
6說文今釋第897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1557頁,第4字
8說文探原第3358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1327頁,第4字
10說文標整第159頁,第22字
11標注說文第256頁,第16字
12說文注箋第2065頁,第3字
13說文詁林第6506頁【補遺】第16970頁
14通訓定聲第2061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541頁【崇文】第2161頁
16說文句讀第825頁
17說文新證第523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273頁,第1字
19古字詁林第六冊,第213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626頁,第3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