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ìruòwén

置若勿闻

拼音 zhì ruò wù wén 怎么读

注音 ㄓˋ ㄖㄨㄛˋ ㄨˋ ㄨㄣˊ

繁体 置若勿聞

近义词 置若罔闻

置若勿闻的详细解释

折叠展开

【释义】

犹“置若罔闻”。见“置若罔闻”条。

【典故】

此处所列为“置若罔闻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明朝万历年间发生了“妖书”事件,祸连诸多朝中大臣,惊动全国上下。当时神宗已立长子为太子,即日后的光宗。而极为受宠的郑贵妃连生三子,有人便写了一篇文章,说郑贵妃谋立己子,并直指皇帝将来会改立太子。由于内容均为胡乱推测之语,时称之为“妖书”。神宗看了非常生气,下令锦衣卫查办,要找出写这篇文章的人,处以极刑。一时间,倾朝都笼罩于妖书的阴影下,许多大臣因此受到牵连。当时的大学士沈一贯素与礼部侍郎郭正域不合,郭正域曾是沈一贯的学生,但郭正域一直对沈一贯不服,时常忤逆他,沈一贯因此怀恨在心。妖书事发后,有人向他密告可能是郭正域所为。沈一贯知道郭正域的为人,不可能写下这篇大逆不道的文章,但一直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,不愿替他出言辩护,甚至火上加油,向皇帝暗示郭正域可能涉案。神宗听了大怒,下令将郭正域关起来,并免去他的官职。其他大臣见他命将不保,赶紧去向沈一贯说情,沈一贯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机。经历了这场事,郭正域虽然保住了性命,但他身边的许多人却受到牵连,自己也被罢官还籍,最后死于家乡。朱国帧在他的书中提到这件事,认为沈一贯只因宿怨,对不利于郭正域的密报“置若罔闻”,不加理会,甚至顺水推舟,让这件事扩大,连累许多无辜的人。后来“置若罔闻”可能就是出自此处,用来指虽有耳闻,却好像没有听到一样不加理会。

【书证】

  • 01.清・陈确〈雒蜀论〉:“子瞻愤中讪诋,不为无过,然是口语之伤,非有不解之仇,置若勿闻可也。”

置若勿闻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zhì), 网部,共13画

①. 放,摆,搁。 如: 安置。布置。置放。置身。位置。置信。置评。置疑。置辩。推心置腹。置若罔闻。置之度外。

②. 设立,设备。 如: 装置。设置。

③. 购买。 如: 添置。置办。置备。置买。

读音(ruò,rě), 艸部,共8画

㈠ 若 [ ruò ]

①. 如果,假如。 如: 若果。倘若。假若。天若有情天亦老。

②. 如,像。 如: 年相若。安之若素。旁若无人。置若罔闻。门庭若市。

③. 你,汝。 如: 若辈。“更若役,复若赋,则何如?”

④. 约计。 如: 若干(gān )。若许。

⑤. 此,如此。 如: “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”

⑥. 顺从。 如: “曾孙是若。”

⑦. 指“海若”(古代神话中的海神)。 如: “望洋向若而叹。”

⑧. 指“若木”(古代神话中的树名)。

⑨. 指“杜若”(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)。 如: “沐兰泽,含若芳”。若英(“杜若”的花)。

⑩. 文言句首助词,常与“夫”合用。 如: “若夫阴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”

⑪.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,表示事物的状态。 如: 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”。

㈡ 若 [ rě ]

①. 〔般若〕见“般3”。

读音(wù), 勹部,共4画

①. 副词,不,不要。 如: 请勿动手。勿谓言之不预(不要说没有预先说过)。

读音(wén), 门部,共9画

①. 听见。 如: 闻诊。闻听。闻讯。博闻强记。闻过则喜。闻鸡起舞(听到荒鸡鸣而起舞,喻志士及时奋发)。

②. 听见的事情,消息。 如: 新闻。传闻。见闻。

③. 出名,有名望。 如: 闻人。闻达。

④. 名声。 如: 令闻(好名声)。丑闻。

⑤. 用鼻子嗅气味。 如: 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

⑥. 姓。

置若勿闻成语组词

折叠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