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īnzhī

心腹之疾

拼音 xīn fù zhī jí 怎么读

注音 ㄒㄧㄣ ㄈㄨˋ ㄓ ㄐㄧˊ

感情 贬义成语

近义词 心腹之患   心腹大患   心腹之病

心腹之疾的意思

折叠展开

指体内致命的疾病。比喻严重的隐患。

出处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哀公十二年》:“越在我,心腹之疾也。”

用法作宾语;多用于比喻句。

例子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1回:“重耳在外,终是心腹之疾,必除了此人,方绝后患。”

心腹之疾的详细解释

折叠展开

【释义】

即“心腹之患”。见“心腹之患”条。

【典故】

此处所列为“心腹之患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“心腹之患”原作“心腹之疾”、“腹心之疾”。《左传・哀公十一年》记载,春秋时吴王夫差要去攻伐齐国,越王句践率领部下前去朝见吴王,并赠送财物给吴王及大臣们,吴国大臣们都很高兴。只有伍子胥觉得不妙,他想:“这是越王句践在养肥吴国,让吴国安逸,失去警戒心,将来好灭了吴国啊!”于是便向吴王谏诤说:“大王去攻齐实在一点意义也没有,齐国只不过是一块没有用处的『石田』,越国才是吴国的『心腹之患』!越王表面上服从我国,但实际上却图谋吞并吴国,您不及早灭了越国,以除后患,反而去攻打齐国,真是不智!”吴王夫差不听劝告,还命伍子胥自杀。后来,吴国果然被越王句践所灭。另外在《左传・哀公六年》又载,哀公六年时,天上有像红鸟的云,在太阳旁绕著飞行长达三天之久。楚昭王派人去问周太史,周太史说:“这是大王您身体健康即将受到危害的征兆,不过没有关系,只要经由祷告,就可以转移到令尹或司马身上。”楚昭王听了以后说:“除掉心腹的病痛,而转移到四肢上,那有什么好处?如果我没犯什么错,上天也不会要我早死;如果有错,就要受罚,又有谁能够改变的呢?”于是就没有去祭告了。后来“心腹之患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致命的祸患或隐藏在内部的危害。出现“心腹之患”的书证如《后汉书・卷六六・陈王列传・陈蕃》:“今寇贼在外,四支之疾;内政不理,心腹之患。”

【书证】

  • 01.《左传・哀公十一年》:“越在我,心腹之疾也,壤地同,而有欲于我。夫其柔服,求济其欲也,不如早从事焉。”(源)
  • 02.《吕氏春秋・贵直论・知化》:“越之于吴也,譬若心腹之疾也,虽无作,其伤深而在内也。”

心腹之疾的翻译

折叠展开
  1. enemy in one's ranks
  2. бедá,грозящая изнутри

心腹之疾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xīn), 心部,共4画

①.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(通称“心脏”)。 如: 心包。心律。心衰。心悸。

②. 中央,枢纽,主要的。 如: 心腹。中心。

③.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,感情等。 如: 心理。心曲。心魄。心地。心扉。衷心。心旷神怡。人心惟危。

读音(fù), 肉部,共13画

①. 一般指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一部分,介于胸和骨盆之间,包括“腹壁”、“腹腔”及内脏(通常称“肚子”)。 如: 腹部。腹膜。腹水。腹泻。腹疾。心腹(喻极亲近的人)。腹稿。腹诽(指口里不说而心里不以为然。亦作“腹非”)。遗腹子。

②. 喻地区的前部、内部或中部。 如: 腹地。腹背受敌。

③. 厚。 如: “(冬季之月)冰方盛,水泽腹坚,命取冰。”

④. 怀抱。 如: “出入腹我。”

读音(zhī), 丿部,共3画

①.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。 如: 赤子之心。

②.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。 如: 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
③.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。 如: 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
④. 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。 如: 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
⑤. 代词,这,那。 如: 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
⑥. 虚用,无所指。 如: 久而久之。

⑦. 往,到。 如: 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
读音(jí), 疒部,共10画

①. 病,身体不舒适。 如: 疾病。目疾。残疾。讳疾忌医。

②. 一般的痛苦。 如: 疾苦。

③. 疼痛。 如: 疾首蹙额。

④. 恨。 如: 疾恶如仇。

⑤. 同“嫉”,妒忌。

⑥. 弊病,缺点。 如: “寡人有疾”。

⑦. 快,迅速。 如: 疾步。疾走。疾进。疾驰。疾足先得。

心腹之疾成语组词

折叠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