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制

zhèn ㄓㄣˋ

卷十二手部共10画
说文解字

卷十二

手部

10画

U+632F

章刃切

振的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章刃切頁碼404頁,第22

振舉救也。从手辰聲。一曰奮也。

附注邵瑛羣經正字:「案:此即俗賑濟之本字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章信反頁碼971頁,第3行,第1

振舉救也。從手辰聲。一曰奮也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章刃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2412頁,第2許惟賢1048頁,第3

振舉救之也。

段注之字依《韵會》補。諸史籍所云振給,振貣是其義也。凡振濟當作此字。俗作賑,非也。《匡謬正俗》言之詳矣。

从手。辰聲。

段注章刃切。十三部。

一曰奮也。

段注此義則與震略同。《采芑》傳曰:入曰振旅。振鷺傳曰:振振,羣飛皃。《七月》傳曰:沙雞羽成而振訊之。皆此義。麟止,殷其雷傳曰:振振,信厚也。則此義之引申。葢未有不信厚而能奮者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振濟當從此。

本誼當作奮。舉救之也,乃挋之借。

振給⊙、振⊙饑,不當作賑。賑,富也。義剔。

振濟。賑,富也。

白话解释

振,托举救援陷落者。字形采用“手”作边旁,采用“辰”作声旁。一种说法认为,“振”是“奋起”的意思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從辵、䢅聲,或以為即「振」字。篆文從手、辰聲。隸書、楷書同篆文。「振」從「手」為義符,表示是手部的動作;從「辰」為聲符,有兼義的功能,依《說文》,「辰」字的本義為「震也」,引申有「動、起」的意思,「振」的「救濟、救助、奮發、震撼」也都有「動、起」的意思,二者含義接近,因此「振」從「辰」聲有兼義功能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
振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798頁,第15字
2陳昌治本第1021頁,第1字
3黃侃手批第767頁
4說文校箋第532頁,第14字
5說文考正第479頁,第6字
6說文今釋第1762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2976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5955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559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318頁,第7字
11標注說文第510頁,第5字
12說文注箋第4228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1866頁【補遺】第17810頁
14通訓定聲第3173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1054頁【崇文】第4213頁
16說文句讀第1737頁
17章授筆記第500頁,第1字
18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677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1119頁,第5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