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óuértóng

不谋而同

拼音 bù móu ér tóng 怎么读

注音 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ㄊㄨㄥˊ

繁体 不謀而同

感情 中性成语

近义词 不谋而合

反义词 众说纷纭

不谋而同的意思

折叠展开

谋:商量。
事先没有商量,言行都保持一致。

出处唐・韩愈《请上尊号表》:“考其所陈,中于义理,天人合愿,不谋而同。”

用法紧缩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想法、行动一致。

例子郭沫若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:“或训鬓发,或训头饰,干宝更以为马髴,与我所想象的,正不谋而同。”

故事 东汉末年,关中地区大乱,军阀混战,韩遂与马腾各自争霸,曹操派钟繇去监督他们,命他们各派一子到京城做人质。后来马超韩遂等惶惶不安,决定共同对付曹操,推举韩遂为都督。韩遂的部将阎行反对起兵:“现在关中各将不谋而同,好像老天命定如此。

不谋而同的详细解释

折叠展开

【释义】

犹“不谋而合”。见“不谋而合”条。

【典故】

此处所列为“不谋而合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“不谋而合”原作“不谋而同”,见于《汉书・卷一○○・叙传上》。班彪是班固的父亲,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。汉末王莽篡汉,天下大乱,二十余岁的班彪避难于天水,依附于反对新莽的隗(wěi)嚣,并借机对他晓以大义,希望他能归附汉室。有一次,隗嚣问班彪:“以前周王朝崩毁,战国群雄并起,天下分裂,历经好几代才又归于统一。今天的情况也是如此,不知先生您认为天下将由谁来统一?”班彪便回答道:“汉室之所以衰亡,是因为成帝当年过度借重外戚势力处理国政,让王氏家族掌握大权,接下来哀、平二帝在位时间又短,所以才会让王莽有机可趁。但王莽虽然取得政权,却没有获得民心,天下百姓其实无不盼望能脱离其统治。十几年来,人心思变,群雄并起,各处好汉未事先商量,就都以恢复汉室为号召。从这里应该可以明显看出,未来将会是谁统一天下。”班彪的这段话,其实就是告诉隗嚣天下仍是属于汉王朝,况且各路豪杰“咸称刘氏,不谋而同辞”,这样的形势也是隗嚣所不能阻挡的。后来“不谋而合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事先未经商量,而意见、行为却一致,出现“不谋而合”的书证如晋・干宝《搜神记》卷二:“二人之言,不谋而合。”即用以描述有二人各自传述其所见之石子冈灵异现象,两人并不相识,但所说的内容却相吻合,干宝借以强调此说的真实性。

【书证】

  • 01.《汉书・卷一○○・叙传上》:“十余年间,外内骚扰,远近俱发,假号云合,咸称刘氏,不谋而同辞。”(源)
  • 02.宋・苏轼〈居士集叙〉:“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:『欧阳子,今之韩愈也。』”

不谋而同的翻译

折叠展开
  1. fit without prior consultation

不谋而同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bù,fǒu), 一部,共4画

㈠ 不 [ bù ]

①. 副词。

②.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。 如: 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速之客。

③. 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。 如: 不,我不知道。

④. 用在句末表疑问。 如: 他现在身体好不?

㈡ 不 [ fǒu ]

①. 古同“否”,不如此,不然。

读音(móu), 讠部,共11画

①. 计划,计策,主意。 如: 计谋。出谋划策。

②. 设法寻求。 如: 谋求。图谋。谋面。谋篇。谋生。谋幸福。

③. 商议。 如: 谋议。谋划。不谋而合。

④. 姓。

读音(ér), 而部,共6画

①. 同“尔”,代词,你或你的。 如: 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

②. 连词(①表平列,如“多~杂”。②表相承,如“取~代之”。③表递进,如“~且”。④表转折,如“似是~非”。⑤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,如“浓~不烈”。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,如“侃侃~谈”。⑦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,如“人~无信,不知其可”)。

③. 表(从……到……)。 如: 从上而下。

读音(tóng,tòng), 口部,共6画

㈠ 同 [ tóng ]

①. 一样,没有差异;相~。~一(a.一致,统一;b.共同的一个或一种)。~侪(同辈)。~庚(同岁)。~年。~胞。~人(a.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;b.同行业的人)。~仁(同人)。~仇敌忾。~工异曲。~室操戈。情~手足。

②. 共,在一起(从事)。 如: 共同。同学。同步。殊途同归。同舟共济。

③. 和,跟。 如: 同流合污。

④. 姓。

㈡ 同 [ tòng ]

①. 〔胡~〕见“胡”。

不谋而同成语组词

折叠展开